助力社会创造可持续未来
为客户提供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专业服务
News Center
环境污染、气候变化、资源紧缺等问题给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危机。这些危机使更多的国家、企业及个体意识到,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而忽视环境影响的发展方式并不可持续,人们更希望可以实现环境友好、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,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相应的金融服务,在此背景下,绿色金融的概念应运而生。
绿色金融,总体来说,是指金融部门将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作为目标,在相关政策的配合下,将环境影响的潜在的回报、风险和成本作为重要的因素纳入投资决策和日常业务中,以此引导社会经济资源向保护环境、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领域集聚的一种创新性的金融模式。
绿色金融是一个先有实践,再发展出理论体系的领域。长期以来,国际上并没有一个被广泛采纳的绿色金融定义。关于绿色金融,由于生态保护与污染治理,资源节约利用,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具有广泛的交叉和重叠,因此“绿色金融、环境金融、可持续金融、气候金融、绿色投资”等概念经常混用。但是,从国际上以及已有的绿色金融定义来看,因为发达国家已经脱离了污染治理的发展阶段,其绿色金融出发点和实践领域多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、自然资源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等。
在中国,2016年8月,中国人民银行、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《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》,并首次给出了中国官方对绿色金融的定义:“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、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,即对环保、节能、清洁能源、绿色交通、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、项目运营、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”。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绿色金融定义,其不仅明确了绿色金融的目的,还结合国内经济发展以及环境状况,确定了未来绿色金融的重点支持领域和项目类型。此外,其对提供绿色金融服务的范围进行了界定,不仅包括投融资阶段,还包括投后风险管理等。
中国与国际的定义差别
对比国际上与我国对于绿色金融的定义,两者对于绿色金融区别于普通金融的观点一致,即绿色金融都是以产生环境效益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导向,这是绿色金融区别于普通金融的本质所在。
国际上更关注气候变化,将未来的气候变化和相应的技术调整作为金融机构的主要风险因素。国内绿色金融定义关注重点为污染防治、节能、清洁交通等领域。造成这一差别的原因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早于发展中国家,工业化早期阶段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已基本解决,因此在评估一个项目是否绿色时,往往不考虑或不重点考虑其治污和防污作用。而在发展中国家,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十分严峻,是否能够治污和防污仍是评定一个项目是否绿色的重要因素。此外,能源结构的不同也使得对于能源类投资是否绿色的界定有差异,例如发达国家对绿色债券的发行提供评估意见时,对化石能源的投资定义为非绿色,而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,化石能源仍占主导地位,只要投资项目能够节约化石能源的使用量,降低单位能耗,或者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,都属于绿色。综合来看,国内外对于绿色金融定义以及实践中的差别,主要反映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阶段的差异。
绿色金融规模
根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(CBI)的统计,以2018年上半年为例,全球绿色债券市场发行达到769亿美元,中国绿色债券发行总量为130.2亿美元,同比增长14%,位列全球第二位(第一位为美国),其中77.7亿美元在国内发行,52.5亿美元为离岸发行,总共有92.9亿美元中国发行的绿色债券符合国际绿色金融定义,最大发行人为中国工商银行伦敦分行,最大发行领域为可再生能源。2018年上半年中国发行的绿色债券中,有74%获得了外部核查。
总结:中国与国际的绿色金融理念出发点是一致的,但是由于处于发展的不同阶段,以及国情的不同,在定义和执行上会有一定的差别,但同样的,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,作为绿色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“绿色金融”,也越来越受到重视,绿色金融的市场前景极为广阔,将能够持续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。中国是绿色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,随着政策、市场的逐渐完善,绿色金融将进一步成长壮大,绿色债券发行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。
如果想对绿色金融有更深入的了解,欢迎给卓续来信(info@everprime-csr.com)或致电(13764013742)讨论与咨询。也可以参加我们的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能力培训(http://www.everprime-csr.com/page24.html),其中也有绿色金融相关的培训内容。